是第一次參加海外短宣,從去年開始就預備這次行程,當今年三月因騎車滑倒傷及勒帶後就一直心裡非常地難過,到即將出發前仍尚未好轉,一度覺得自己無法參與而感到不安,但是謝謝我們的團隊在這一陣子仍為我代禱,並在這一路的旅程上不時給予我幫助,從進入機場開始幫我申請輪椅代步,而我的行李總是有同學幫我托或背,其實每個人的行李都很多,除了自己二個禮拜的行李外,還有一些當地要服事的道具及團隊的公用物品…等等,看著同學一手托著自個的行李,還空出另一手托著我的行李,心中有無限的感激,當坐上飛機時還沒有真正出發的感覺,直到飛機起飛才感到自己真的踏上短宣的行列。
第一天 6/17(三)新加坡長老大會&真理堂
我們是在畢業典禮的隔天(17日)凌晨四點半從學校出發,預計中午抵達新加坡,隊長的細心讓我們在新加坡先停留兩天適應文化,因為新加坡與馬來西亞在許多的文化上相近再加上許多馬來西亞人都到新加坡工作藉此讓我們彼此的差距縮短。在新加坡短短兩天的時間,透過新加坡長老會的參訪瞭解當地教會的狀況,又在潘志成牧師的招待下帶著我們去享受當地的飲食文化,雖然潘牧師是新加坡長老會的總會議長,但從他的身上卻看到許多謙卑的樣式,當我們抵達總會時,他親自為我們開車、載卸行李。在潘牧師的分享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他說到「新加坡是多元宗教的國家,傳福音是我們的使命,維繫各宗教的和諧也是我們的責任」這樣的一句話令我想起在自己的國家裡,基督教各宗派一直處在彼此爭競上要談宗派的合一還有一段很久的路要長,那又如何談不同宗教的合作?這或許也與牧者的培訓大多是自三一神學院或新加坡神學院的緣故,所以本身對不同宗派的合作就更為自然,而在台灣的長老會牧者養成則非出自於長老宗的神學院不可,過去在教會裡若要聘請外教派的講員還需透過小會呈報中會才能獲准,雖然慢慢的這條規定已漸漸令人淡忘,但也看得出來過去長老會的信仰是如何的純正持守著加爾文的信仰神學,但關於這點新加坡眾教會卻一直沒有辦法突破,在講台上可是不能談論政治的。
在總會參訪完後,潘牧師帶著我們先行前往他所牧養的真理堂,牧師的牧養策略有兩大方向,分別是宣教差傳與社區關懷,而這兩大方向是並行的,也就是說社區關懷並非是一種福音手段,牧師確信「當我們真心關心人,這個人也會因為羡慕你的生活而跟著你走」,另一個不同之處則是教會所做的社區服務並非是以「真理堂」(教會)為服務單位,而是以總會社區服務為單位,意思就是各教會不須另行成立或註冊為協會再來從事社區工作。關於這點就與台灣的作法大大不同,台灣地區教會想做社區工作皆各自為政,有些偏遠的地方反而因為資源不足而無法成立協會,導致社區工作只能停滯也無法取得政府的資源,但在新加坡反而是相反因為是以總會名義申請,政府反而樂於合作對於政府而言,也不須要太麻煩,窗口僅僅只有一個。在聽教會的傳道分享事工後,發覺在他們的分享過程裡不難聽出一些社區工作技巧模式,會後私下詢問,證實了我的疑惑,傳道說當他們還在讀神學院時,學校必有一堂「社會學」的必修課程,而他們在學習及牧養的過程裡也都會自行去上一些關於個案管理、心理學…等等社會工作課程來成為他們的服事幫手,他也覺得這方面的裝備是相當重要的,這樣的對話對讀社會工作的我而言,更是一項激勵,在台灣的服事禾場上,許多關念上還不覺得社會工作有什麼用處,頂多看重諮商協談這個區塊,但對我而言「社會工作」是未來服事不可或缺的幫手,我們不可能只注重信徒的靈性卻不願關心與他們生活切身的問題。
當天晚上我們前往台神校友謝大立牧師所牧養的加恩堂下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